Search

 English  |   中文

文章正文
五个十年 五重天地
日期:2013-09-26 18:01:51    大小:【】【】【

———专访美中基金会执行总裁李黎先生
摘自航机读物《蓝天都市》2006年第三期

      在下一个十年,到了2016年我要去做什么,I DON'T KNOW。但是中国人讲‘五十知天命’,我知道我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经历半个世纪的人生变幻,李黎先生如是说。
      李黎先生,现任美中基金会执行总裁,他把自己的半世人生概括为“四个十年,四重天地”。在这四个十年中,他不断地变幻着自己的人生角色,从学生到知青;从诗人到朦胧诗理论领袖;从人大才子到杜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再从商人到立志中美双边关系的领军人士。他的每一次人生角色的变幻都代表着他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就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让他在所经历的每一个领域里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他说:“一个人的成功首先要看他对这个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另外他在这个事业里面有没有一个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不是你挣的钱越多,你就越成功。人们往往都是被金钱遮蔽了眼睛,而这种价值的东西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金钱仅仅是成功的一个方面罢了,绝对不能代表全部。你的成就感就来源于你做的东西和你的理想是一致的。”


玩,也要玩到极致

      1966年的时候,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才10岁的李黎,随家人从长春搬到沈阳,父亲由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调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工作。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奉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虽然李黎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但是学校根本无法正常上课,这个时期的李黎像其他孩子一样,除了每天都能看到的批斗、武斗、红卫兵…,再有就是和其他的孩子放开了玩儿,玩地道战、地雷站,挖很深的地洞,藏各种各样吃的。掏完地洞不过瘾,还要爬到水塔顶上的楼子里,尽管那儿后来终于成了造反派的炮楼子。

插队,发表第一篇长诗

      1975年,对于李黎来讲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这一年他中学毕业,在这个时期,国家开始重视教育,老师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李黎便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了他的少年立志。在1975年的时候,他主动报名插队到内蒙古,一干就是三年,当了两年生产队长,一年创业队政治指导员,这个时候的李黎,一直偏爱文学,并在插队期间于《辽宁日报》整版篇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长诗《朝阳出生》,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的反响。“跨上骏马,挥起炮杆,乘骏马奔驰在千里草原”,“生在草原跨骏马,死在草原望红霞”的这种激情喷薄而出,一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吹到了内蒙古草原。那个时候生活环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也可以树立一个人的理想,这个十年奠定了李黎先生人生的一个基本的格调;有火热一般的激情,有持之以恒的韧性。

人大,一个充电的时代

      1976年之后,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1978年李黎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成为了旗里的文科状元。北大、人大、复旦……权衡之下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人大。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从1978年到1985年,整个七年,李黎在一个学术思想的自由空气浓郁的学习环境中博览群书,一种渴望知识的饥渴心态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滋润。在这里汇集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对于李黎这样一个一下子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新的高度的年轻人,这不但给了他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给他注入了一个求知的动力。这个时候的李黎,从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一直到伯拉图、亚理士多德,再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恩格斯、尼采再到海地格尔,到阿多纳……以至后来他的导师美国杜克大学的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教父”。对知识的渴望与积累对于李黎来讲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在人大期间,当时的李黎自觉不自觉的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朦胧诗的理论领袖,当时在1981年他大学本科三年级的时候,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朦胧诗与一代人》,与老诗人艾青进行了一场朦胧诗的理论论战,当时有很多刊物都纷纷转载,这虽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却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学术理论界的一个地位。从此他在那么一个文学备受关注的年代,他成了一个焦点。

美国,一个想法的诞生

      1986年,这第三个十年是李黎经历的又一个大的转变的开始。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去北京大学。但是一段缘分刚刚开始,便要告终结。他没想到,在北大他碰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今后所有人生道路的人——他的导师后现代主义的鼻祖——杰姆逊教授。当时杰姆逊教授在北大讲学,偶然的交流让他看中了李黎,并将这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中国人带到了美国,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母校,著名的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到美国之后的李黎,一下子从一个满身亮色的青年学者,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士研究生,这个时期的李黎又回到了原点。他和美国的同学一起学习最新的一些现当代文学理论。九十年代他在杜克大学顺利地完成了学位,这个期间他的观念发生一次大的变化。他感觉到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太少,远远不如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对于李黎触动最大的是在一次聚会上,当时有一位二十七、八岁的美国女士跟他聊天,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他来自北京,结果女士问他“北京,Why?”,他后来只能跟女士解释,“北京就是中国的capital,就像华盛顿是美国的一样”。这个触动让担任着杜克大学中国留学生与访问学者联谊会主席的李黎与一些有共识的美国朋友与中国朋友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即组建一个美中双边的交流机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中基金会的雏形也就开始形成了。到1992年,美中基金会这个机构就正式在美国注册。而此时的李黎一边在美中基金会做兼职,一边在美国的一个百货公司做高级副总裁,主管中国采购业务,而这也正是他挑战自我的又一次角色转变,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李黎的这个十年,从一个非常高端的学子,到放弃一切下海经商,在商场里纵横驰骋,并且还同时在美中基金会作兼职等等,一直到1997年,他经过一个阶段的反复思考,又作了一个比较大的选择,放弃他所经营的商务事业,全职来做美中基金会的工作,这个十年是从学术到商海再到美中关系,他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十年,我的人生归宿

      俗话说,十年铸一剑。从1996年到2006年,李黎的这个十年,完全致力于架设中美友好多边交流的七彩虹桥。自从1999年李黎作为美中基金会的执行总裁以来,便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美中高峰论坛”,由千禧年开始的每年一届的“美中论坛”,也成为了美中基金会在美中双边交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品牌。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2004国际环保论坛”其中还邀请了美国前总统布什参加,接下来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美双边教育交流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上发表主题演讲。这几年期间,李黎将美中基金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交流、包括中小学生夏令营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李黎的半世人生,经历了种种人生角色。这个时候如果你问他什么是最好的东西?他会回答你,最好的东西就是美的生活。而什么是美的生活,美的生活就是你能在你做的事业里找到自我。而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你自己所做事情是你想做的。


Copyright 2013-2014 © 美中基金会 版权所有 ICP辽ICP备05010458号